02
2006.11
成功属于我们
2006-11-02
作者:游峰
审核:周红兵
发文单位:学校要闻

10月31日,200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揭晓。我院首次组织学生参加这项赛事。来自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15名同学,分五个小组参加了本次比赛,其中一个小组荣获广东省二等奖,两个小组荣获三等奖。记者对9名获奖同学以及他们的指导老师,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党总支临时负责人廉玉忠教授进行了采访。带着成功的喜悦,他们介绍了本次参赛的经验和体会。

记者(以下简称“记”):廉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如何看待今天取得的成绩?
    廉玉忠教授(以下简称“廉”):这是我院首次参加本项赛事。虽然时间紧,经验不足,但我们克服了这些困难。对现在的成绩,我们比较满意。学生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和团队精神培养等方面得到极大提高。对提升学院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推动学院教学改革也起到良好作用。

记:在比赛前,你们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廉: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培训。今年上半年,学院针对比赛专门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暑假期间,学院安排我来负责学生的指导和培训工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有关数学建模基础知识、解决方法以及数学软件使用等方面的强化训练。

记:祝贺你们在本次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首次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你们对这项赛事有什么了解和感悟?
    王家贤:我们是抱着“重在参与”的态度来参加本次比赛的。这项比赛题目难度很大,应用性和挑战性强。涉及面广,它不但要求扎实地数学功底,对生物、地理、管理以及计算机等20多个领域的知识也有较高的要求。这是对我们学科综合能力的一次考验。
    赵振廷:比赛要处理的数据很多,大约有30-35万组数据,而时间非常紧。对我们的反应能力要求很高。我们必须敏锐、迅速地提取有效数据。
    徐丽萍:应该说对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包括基础知识、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解决方法等等。也包括感觉,许多问题要求我们第一感觉就能够作出合理的判断。

记:比赛时,你们如何处理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对此,你们有什么体会?
    蒋玉勇:刚刚拿到题目时,感觉无从下手。第一天没有多大进展,有点想放弃,咬咬牙还是坚持下来了。比赛时,主要是做好分工协作,一个人完全不可能处理完那么多的数据。另外就是相互鼓励,树立信心。
    罗伟荣:感觉特别累,想睡觉。连续3天,72个小时的比赛,许多同学都只休息了七、八个小时。

记:通过参加本次比赛,你们有什么收获?
    阙丁伟:收获是多方面的。有同学说“一次参赛,终身受益”,虽然有点夸大,但确实让我们获益匪浅。比赛磨练了我们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连续3天,面对几十万组数据,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比赛也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相互激励、协调一致的重要性。优秀的团队一定是一个沟通良好、协调一致的团队。
    徐丽萍:这次比赛使我们在创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高。提升了我们的数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改进了我们的数学思维,让我们对数学这一自然科学有了更深的感悟。数学重在应用。在数学学习和运用过程中,要注重积累,注重方法的选择。

记:廉教授,请您对我院参加本次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作一个总结,并展望一下今后的工作。
    廉:我非常欣赏同学们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不屈精神。他们在本次比赛中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成功属于我们城市学院。希望这项活动能推广到全院,让所有爱好数学的同学参与进来。本次比赛为我院参加下一次的竞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学院要更积极地参与类似的活动,让学生受益,使学院扬名。 [Page]


新闻链接: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国家教委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 

竞赛涉及工程技术、管理科学等20多个领域,没有唯一的答案。参赛者应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设、建立、求解、计算方法的设计和检验、模型的改进等方面的论文。竞赛评奖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要标准。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